人的一生,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睡覺。可是人為什麼要睡覺呢?
引人入勝的睡眠之謎
人的一生中,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於睡覺的。剛出生的嬰兒幾乎每天要睡20個小時;即使成年後,每天至少頁要睡6到7小時。
不久前,英國皇家學會會報公佈了一則歷史記錄,記敘了17世紀末葉一個特別會睡覺的人,名叫塞謬爾-希爾頓。希爾頓身體結實健壯,並不肥胖。1694年5月 13日希爾頓一覺睡了1個星期,周圍的人無論用什麼方法都不能喚醒他。1695年4月9 日,希爾頓及大睡起來。人們請來醫生給他放血,用火熏燙,施以各種刺激。可是全然無用。希爾頓這一次睡了17個星期,到8月7日才醒來。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人的睡眠時間卻少得出奇。美國《科學文摘》雜誌載文介紹了一個每天只睡兩小時的人。他名叫列奧波德·波林。每天只睡兩小葉的波林並不是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他像一般人—樣安甜地入睡。而且波林白天要連續工作10小時,從不感覺疲勞或頭昏眼花。據波林自己回憶,在他五六歲時,每晚只睡6小時,而其他孩子在這樣的年齡至少要睡10小時。
不管睡眠時間長短如何,睡覺看來是人必不可少的行為。這一點似乎已為眾多的研究人員所接受。但是,科學家們至今還不能確切地回答人為什麼要睡覺的問題。睡覺的功能成了腦科學中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許多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最普遍的觀點:睡覺是為了消除體力疲勞
最普遍的觀點認為睡覺是為了消除體力的疲勞,彌補一天勞累的耗損。「體力恢復」觀點的證據是:在睡眠的最初數小時內,大腦基底部的腦垂體會釋放出大量的生長激素,這種生長激素能促進體內蛋白質的代謝,從而促進體內組織的生長和修復。
但倫敦臨床營養、代謝研究組織的彼得·加里克博士對此持否定態度。他認為:對體內蛋白質代謝影響最大的是飲食。進食時組織蛋白質就增加,而禁食時則下降。蛋白質代謝在夜間變化的主要原因並非是睡眠本身,而是人們在夜間不進食。
加里克還認為,一個人不管從事何種體力或腦力勞動,不管疲勞程度如何,即便一連8到11天不睡覺,身體功能仍無損害。研究人員在一項睡眠實驗中檢查了3到5天不睡覺的人的尿液,發現這些人的尿液中氮的含量變化不足百分之一。氮是體內蛋白質代謝的天然指標,由此可以判斷,這些受試者的生理功能並未下降。此外,那些自願減少睡眠達兩個半小時的人,在一年以後並無任何病態表現,也沒有因睡眠減少而在白天疲憊不堪。
最有說服力的觀點:睡覺是為了消除體力疲勞和精神疲勞
最有說服力的觀點要數美國波士頓精神健康中心睡眠實驗室主任哈特曼教授。他認為,睡覺有兩個功能:第一是消除體力疲勞,第二是消除精神疲勞。而消除體力疲勞在他看來是無容置疑的,而消除精神疲勞的功能則是近年來他在研究短睡眠者中發現的。哈特曼曾將每晚只睡4小時的短睡眠者與每晚要睡8到9小時的長睡眠者作一比較,他發現短睡眠者和長睡眠者在生理上沒有什麼差異。他們的身高、體重,甚至智力都是相同的。而他們各自的心理狀態卻有很大區別:長睡眠者總是憂心忡忡,而短睡眠者卻極為樂觀。哈特曼認為,消除體力疲勞主要發生在睡眠初期的所謂慢波睡眠中,即從瞌睡、淺睡到深睡這段時間內以及深睡以後的慢波睡眠中。短睡眠者和長睡眠者幾乎以同等的比例經歷了漫波睡眠。而恢復精神疲勞主要發生在深睡以後的快動眼睡眠期。由於長睡眠者比短睡眠者有過多的憂慮,他們需要恢復精神疲勞的時間比短睡眠者長;而短睡眠者則恰恰相反。哈特曼認為:這正是每天只睡兩小時的波林的睡眠中未出現快動眼睡眠的原因所在。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睡眠的主要功能是恢復大腦的疲勞。他們列舉了海豚的睡眠事實。有一種海豚可以在清醒狀態下使身體休息,但是它們仍需睡眠,睡眠的方式很奇特:在一小時內輪流使一半腦子睡眠,另一半腦子保持清醒狀態。據測定,這一半睡覺的腦子是以深睡眠為主要睡眠方式的,由此看來,海豚的睡眠主要是恢復大腦的疲勞,而與體力恢復無關。海豚在睡眠時,身作依然在水裡游弋。
英國劍橋大學實用心理學專家威爾金森博士對海豚的例子不屑一顧。他認為:動物的睡眠模式不能說明人的睡眠,動物和人的進化環境不同,各自的睡眠機理當然有能相提並論。威爾金森等人發現:在禁止睡眠的實驗初期,不眠者仍能隨著旭日東昇而精神振奮,在許多方面與平時並無差異。據統計, 75%的人在一夜不眠之後,用腦電圖反應正常。即使在長期的禁止睡眠的實驗中,受試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也未見失調跡象。
有一種觀點走得更遠,認為人的睡眠根本沒有恢復體力的作用,僅僅是人們打發黑夜的多餘的本能行為。
以上數種觀點究竟孰是孰非,目前還難以定論。由於腦內控制睡眠的神經環路極為複雜,這就給揭示睡眠的秘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來源: 網易探索
引人入勝的睡眠之謎
人的一生中,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用於睡覺的。剛出生的嬰兒幾乎每天要睡20個小時;即使成年後,每天至少頁要睡6到7小時。
不久前,英國皇家學會會報公佈了一則歷史記錄,記敘了17世紀末葉一個特別會睡覺的人,名叫塞謬爾-希爾頓。希爾頓身體結實健壯,並不肥胖。1694年5月 13日希爾頓一覺睡了1個星期,周圍的人無論用什麼方法都不能喚醒他。1695年4月9 日,希爾頓及大睡起來。人們請來醫生給他放血,用火熏燙,施以各種刺激。可是全然無用。希爾頓這一次睡了17個星期,到8月7日才醒來。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人的睡眠時間卻少得出奇。美國《科學文摘》雜誌載文介紹了一個每天只睡兩小時的人。他名叫列奧波德·波林。每天只睡兩小葉的波林並不是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睡,他像一般人—樣安甜地入睡。而且波林白天要連續工作10小時,從不感覺疲勞或頭昏眼花。據波林自己回憶,在他五六歲時,每晚只睡6小時,而其他孩子在這樣的年齡至少要睡10小時。
不管睡眠時間長短如何,睡覺看來是人必不可少的行為。這一點似乎已為眾多的研究人員所接受。但是,科學家們至今還不能確切地回答人為什麼要睡覺的問題。睡覺的功能成了腦科學中一個引人入勝的謎。許多研究人員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最普遍的觀點:睡覺是為了消除體力疲勞
最普遍的觀點認為睡覺是為了消除體力的疲勞,彌補一天勞累的耗損。「體力恢復」觀點的證據是:在睡眠的最初數小時內,大腦基底部的腦垂體會釋放出大量的生長激素,這種生長激素能促進體內蛋白質的代謝,從而促進體內組織的生長和修復。
但倫敦臨床營養、代謝研究組織的彼得·加里克博士對此持否定態度。他認為:對體內蛋白質代謝影響最大的是飲食。進食時組織蛋白質就增加,而禁食時則下降。蛋白質代謝在夜間變化的主要原因並非是睡眠本身,而是人們在夜間不進食。
加里克還認為,一個人不管從事何種體力或腦力勞動,不管疲勞程度如何,即便一連8到11天不睡覺,身體功能仍無損害。研究人員在一項睡眠實驗中檢查了3到5天不睡覺的人的尿液,發現這些人的尿液中氮的含量變化不足百分之一。氮是體內蛋白質代謝的天然指標,由此可以判斷,這些受試者的生理功能並未下降。此外,那些自願減少睡眠達兩個半小時的人,在一年以後並無任何病態表現,也沒有因睡眠減少而在白天疲憊不堪。
最有說服力的觀點:睡覺是為了消除體力疲勞和精神疲勞
最有說服力的觀點要數美國波士頓精神健康中心睡眠實驗室主任哈特曼教授。他認為,睡覺有兩個功能:第一是消除體力疲勞,第二是消除精神疲勞。而消除體力疲勞在他看來是無容置疑的,而消除精神疲勞的功能則是近年來他在研究短睡眠者中發現的。哈特曼曾將每晚只睡4小時的短睡眠者與每晚要睡8到9小時的長睡眠者作一比較,他發現短睡眠者和長睡眠者在生理上沒有什麼差異。他們的身高、體重,甚至智力都是相同的。而他們各自的心理狀態卻有很大區別:長睡眠者總是憂心忡忡,而短睡眠者卻極為樂觀。哈特曼認為,消除體力疲勞主要發生在睡眠初期的所謂慢波睡眠中,即從瞌睡、淺睡到深睡這段時間內以及深睡以後的慢波睡眠中。短睡眠者和長睡眠者幾乎以同等的比例經歷了漫波睡眠。而恢復精神疲勞主要發生在深睡以後的快動眼睡眠期。由於長睡眠者比短睡眠者有過多的憂慮,他們需要恢復精神疲勞的時間比短睡眠者長;而短睡眠者則恰恰相反。哈特曼認為:這正是每天只睡兩小時的波林的睡眠中未出現快動眼睡眠的原因所在。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睡眠的主要功能是恢復大腦的疲勞。他們列舉了海豚的睡眠事實。有一種海豚可以在清醒狀態下使身體休息,但是它們仍需睡眠,睡眠的方式很奇特:在一小時內輪流使一半腦子睡眠,另一半腦子保持清醒狀態。據測定,這一半睡覺的腦子是以深睡眠為主要睡眠方式的,由此看來,海豚的睡眠主要是恢復大腦的疲勞,而與體力恢復無關。海豚在睡眠時,身作依然在水裡游弋。
英國劍橋大學實用心理學專家威爾金森博士對海豚的例子不屑一顧。他認為:動物的睡眠模式不能說明人的睡眠,動物和人的進化環境不同,各自的睡眠機理當然有能相提並論。威爾金森等人發現:在禁止睡眠的實驗初期,不眠者仍能隨著旭日東昇而精神振奮,在許多方面與平時並無差異。據統計, 75%的人在一夜不眠之後,用腦電圖反應正常。即使在長期的禁止睡眠的實驗中,受試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機能也未見失調跡象。
有一種觀點走得更遠,認為人的睡眠根本沒有恢復體力的作用,僅僅是人們打發黑夜的多餘的本能行為。
以上數種觀點究竟孰是孰非,目前還難以定論。由於腦內控制睡眠的神經環路極為複雜,這就給揭示睡眠的秘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來源: 網易探索